• 订阅号:莲安心能量

      微信号:laxnl15590

    • 服务号:莲安心能量

       

首页 > 百草园 > 要追求幸福,就要接受不完美

要追求幸福,就要接受不完美

【写在前面】冠心病的发病原因,与患者性格特征密切相关,是名副其实的“心疾”,这一实例证明身心确实是互相影响的统一体。调查显示,90%的中国大城市白领因忙碌而处于亚健康状态,90%,可悲的高比例。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,生活已经离我们而去。

学多人认为,只有忙碌才能出成绩,那可不一定。金庸先生一生忙忙碌碌,既是成功的报人,也是名满天下的武侠小说大师,可他却是个做事从容不迫的慢性子。夫子自道:“我的性子很缓慢,不着急,做什么都是徐徐缓缓,最后也都做好了,乐观豁达养天年。”今年3月,金庸先生刚过完他的90岁生日。




  
上世纪50年代,美国有两位心脏内科医生,他们经常跟冠心病人打交道,在交往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联系,这些病人不仅患有同样的病——冠状动脉硬化,而且好像有同样的人格特征。深入研究下去,他们就提出了A型性格。

这里说一句,这跟血型没有关系。那是什么呢?美国的医生认为,如果一个个体在三种个性特点上有强烈、突出、典型的表现的话,我们就叫他A型性格的人,这种人好像比较容易罹患冠心病。
  
第一个特点,时间紧迫感强,就是总觉得时间不够用,总是试图在单位时间里做出更多的事情来,一遇到需要等待的时候容易情绪不好,容易跟人发生冲突。即便是休闲性质的活动,比如吃饭、唱歌、度假,也总是匆匆忙忙地做完,然后用不耐烦的情绪去等别人。
  
第二,竞争性强,特别逞强好胜,总是希望自己赢,很难接受失败。关于这个最多的生活体验是打牌。打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比赛,而是为了变换一种生活方式,是休息。可是总有些人,打起牌来的时候会比输房子、输地还要紧张,非要跟对家较真到脸红脖子粗,或者不停地数落对方,直到对方忍无可忍: “不就是玩嘛,何必啊?”他们通常这么回答, “玩也得认真,不认真玩也没意思。”
  
竞争性强的另一个表现是,他们会把竞争的情景在生活中泛化,竞争只是生活的一部分,甚至只是很小的一部分。但是他们倾向于在每一个活动、每一种关系、每一个场景中都体现出高下、优劣、胜败、赢输这样一种对比的竞争性的关系。
  
第三个特点是数字化生存。他们倾向于用一套数量指标、定量指标去描述、体会、规划自己的生活。他们把生活变成了一连串的数字。为什么要这样做呢?可能跟第二个特点有关系,因为这类人好竞争,而且要获胜,这会给人带来很大的压力,因此他们比别人更需要获得参与竞争的奖赏、激励。

什么可以对他们参与竞争构成很好的激励作用?首先不是钱或者物质。分清胜负才是竞争激励的首要因子。谁赢了,谁输了,我在谁之前,我在谁之后,我们之间有多大的差距,这样我才有一个明确的前进动力或压力。所以这个社会搞出了各种各样的财富排行榜,一年一换。现在还有那样的网站,只要你输入自己的年收入,它就可以告诉你,你在全球人口当中的财富排名。财富排名已经不再局限于富豪们的事了,我们每一个工薪阶层,只要你不怕焦虑,都可以参与其中。老师要学生好好学习,法宝是打分排名次。学校要老师好好讲课,也是靠打分排名次。
 
但是生活和工作学习是不一样的,怎么能打分排名次?你怎么能肯定,那些名人富豪就比我们活得更幸福?就因为他们名气大、钱更多?同样的道理,我们真的无法有把握说,我们一定比路边的乞丐更快乐。伟大的思想家早就说过了,子非鱼,安知鱼之乐?
  
但是A型性格的人接受不了这种生活态度,他们说你这是逃避现实,逃避生活,逃避竞争。生活是什么啊?生活不就是问问你年收入几万元?你年收入10万,我20万,那我比你幸福。你家住多大面积的房子? 100平方米。我200平方米,那我比你幸福一倍。你是多大年龄当处长的?你44岁,我37岁就当上了,那我当然比你成功了。

生活在他们这里,就变成了这样一连串的数字。对他们来说,成功、快乐和幸福是什么?就是这些数字的增加。


  
我们现在终于开始反省了,我们到底是要追求这个社会的物质财富最大化,还是要追求这个社会民众的幸福感最大化?也许以往真的有人认为只有GDP增长才有经济发展,只有经济发展了才有社会发展,只有社会发展才有最后的民众幸福。今天更多的人理解到,那绝不是这么简单的线性因果关系。再来反省一下我们自己,我到底是要追求年收入、存款、居住面积、资产规模的增加,学历职称职位的提高,还是要追求我们对生活的快乐幸福感受的增加?
  
也许仍然有人认为没有前面的增加,哪有后面的增加? 世界范围内有关个体幸福感的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,什么地方的人幸福感最强?人口在40万左右的城市的人幸福感最强。中国范围内有关个体幸福感的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,什么地方的人幸福感最强?县级市的人幸福感最强。首先提到的不是收入的指标。而关于中国的大城市居民的幸福感研究告诉我们,哪个大城市的人的幸福感更强?好像怎么排也排不到 “北上广深”这些人均收入水平最高的地方的人。说得最多的是成都。
  
再比如说心理学家在全球80个国家200多万人口样本当中做过幸福感的研究,得到的结论是,人生幸福感的最低谷出现在45岁到46岁, 40岁到46岁是个低潮期,其中45岁到46岁是最低谷。你反过来看一下,我们职业生涯中的收入曲线的变化,这个年龄如果不是最高的,它也一定是处于一个高位的。这说明收入和幸福感真的没有太多关系。
  
这样说容易让有些人得出那样的结论,那你岂不是在讲,看来我们为了追求幸福,就得自甘封闭、落后、懒散、消极、愚昧、无知?其实不可能是那样的。幸福的奥妙在哪儿?套用一句广告词说,做一个平衡美人。一定要注意找到个人生活当中各种重要的意义和价值,让你对它们的追求和拥有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。
  
衣不蔽体、食不果腹,可能离幸福挺远。衣食足,仓廪实了,幸福就会自然降临?它们越多幸福就越来越多?大家可能听过那样一个寓言故事:有一天上帝听到一对老夫妻唉声叹气,很忧愁,于是问他们,你们为什么这么忧愁。老夫妻说,我们家里有90多只羊,时常会有小羊出生,但同时有老羊死去,羊的总数怎么也达不到100只。什么时候家里能够达到100只,那我们的生活一定快乐无忧。上帝说你的要求明天就可以实现,第二天很多小羊出生,没有老羊死去,羊的数量很快超过了100只。可是过了没多久,这对老夫妻又开始唉声叹气,而且比以前越发忧愁了。上帝又去问他们,你们为什么还要发愁呢?他们说,我们现在有126只羊,什么时候才能达到200只呢?我们距离自己的期望和目标更加遥不可及了。
  
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欲望不知满足、不加克制,结果就是这样。怎么去避免这种困境呢?我所能想到的就是去努力挖掘,发现生活中还有什么其他重要的意义和价值?我让我对它们的追求保持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,意在让它们之间相互制约,不至于哪一个失了控,走了极端。比如对物质财富的追求用对精神升华的追求去平衡抑制它,对工作的投入用对生活的热爱去平衡抑制它。是忙碌一点好还是闲适一点好,感情更重要还是理智更重要,是应该更多地关心社会、组织、他人的需要,还是更多地关心爱护自己的利益?

我们现在对那样一类价值——物质、财富、成功,强调得太过分了,乃至于对好多人构成了非常大的心理压迫。我仅仅是在平衡的意义上强调了它们的另一端。当然不能把这一端推到另外一个极端,所以综上所述的就是,要接受不完美的、有缺憾的人生,跟自己坎坷、挫折的人生妥协与和解。 

来源 / 本文为社会心理学博士黄菡在“幸福生活的人文精神”文化讲坛上的演讲。原载于《解放日报》